读徐彦平的诗会有一种不安的感觉,没有主题的限定,也没有语言的忌讳,形式和意象都不稳定;像野马无缰,到处奔跑,溅一路的水珠,扬一路的飞尘。对于这种放任,徐彦平有很自信的态度。他说,所有的情绪都是诗的理由。
徐彦平是土家族人,他的家乡在武陵山中,酉水河边,那是风景秀丽而富于神奇传说的地方。世界在大山的外面,母爱照亮了大山里面。很多年以后,他用《千手观音》这首诗追念母亲的慈爱:“一千只手/哪一只是属于我的/是我母亲伸出的轻抚/轻抚这已经花白的少年。”诗的诚恳与感动就这样单纯而温柔地表述出来,使我们对诗人有了足够的信赖。
1990年,复旦大学中文系开办了一个作家班,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好文学创作的年轻人汇聚到复旦校园,徐彦平也在其中。后来徐彦平又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读过硕士与博士课程,完成了他的学位之旅。
这个作家班学业结束至今将近二十年,每个人的变化都很大,但同学间的联络始终没有涣散,这里面是徐彦平的聚合力在起作用。
当然不止是作家班,徐彦平是一个珍惜情谊的人。因此,徐彦平的诗写朋友之情,写丧失朋友的悲哀,要比一般诗人多很多。
徐彦平以前有部诗集叫《中国商人》。他的商人生涯已经很长,从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到高山流水集团,又去国外创办经济特区,其间甘苦,不足与外人道。
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里,商人的生活是最缺乏诗意的。一个商人当然可以写诗,但习惯上他写诗的时候,是离开了商人位置的。所以,不妨认为,在中国诗歌传统里存在“商人禁忌”。那么,用“中国商人”命名诗集,无疑是对这一忌讳的挑衅。
用商人的眼光来写诗,有什么独特之处吗?有的。
如果说文学的根本价值是发现和表现人性,那么金钱正是测验人性最强烈的试剂。人的欲望、得失之间的不安,都会映在黄金之镜上。而经金钱冲刷之后留下的情谊,无论何等残缺,都弥足珍贵。那么,商人经由自省和旁观,应该有更多的机会理解人性。
徐彦平在复旦中文系读作家班那一阵,是他诗里所说“一文钱也没有”的时代。他喜欢诗,我也喜欢。有时我们随便聊天,我曾提议:你是有能力做实事的人,不妨先做点实事,诗暂且放一放也无碍,诗不怕凉。后来徐彦平去经商,做成不小的局面,诗却一直没有放下。他不能够没有诗。因为,他说,“我永远是小孩”,没有诗,生活会干枯。如今把多年的诗作筛选一番,有了这本《徐彦平诗选》,又让我为之作序,我想,这也是我们相识多年很好的一个纪念。(文/骆玉明)
附:
徐彦平,土家族,重庆酉阳人。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及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西安高山流水集团董事长。已出版《游弋的小屋》《中国商人》等诗集,《知音文化管理》《情商中国》等管理类书籍。
骆玉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