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日,又一批莘莘学子从校园的“技能苗圃”走出,成长为推动工业制造业发展的“能工巧匠”。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读书期间,赵大宇经过选拔,成为了第二届“荣程班”的学员。在校企双方的精心培养下,他开始更深入地在智能制造领域磨炼技术、潜心钻研,毕业后正式加入了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围绕企业生产工艺、设备状况,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基于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拟定特色课程。企业专业工程师为学生授课,学生业余时间还可进入企业实习,实现‘毕业即就业,上岗即定岗’。”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处处长商凯涛说,截至目前,“荣程班”已有54位学生入职企业,走上了关键岗位。
近年来,一批产业企业走进校门,不仅成为职业院校课程的“设计师”和授课者,也携手院校师生共同科研攻关,开启协同创新之路。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加快推动产教融合、培养技能人才,透过一域的发展趋势,也可感受我国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有力脉搏。
校企联手,合作授课育人
在天津市金桥焊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培训中心,焊接实训区内钢花飞溅、热火朝天。而对身处其间的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生朱乾瑞来说,这样的工作场景并不陌生。
两年前,他在学校组织下初次来到这里观摩实习,走进了“金属缝纫师”的世界。手工焊接、机器人编程等一系列培训课程加深了他对焊接工作的兴趣,也促使他一毕业就加入到企业的队伍之中。
再次踏入实训区,朱乾瑞的身份已转换为企业的管培生。“上次作为学生,在这里学到了不少理论知识与实操技巧,这次更加深入车间一线,也对公司的产品有了系统了解。”朱乾瑞说,经过近段时间的锻炼,自己的焊接技术更加熟练,对胜任工作充满信心。“希望未来能走上公司的技术研发岗位,成为一名出色的‘大国工匠’。”
天津市金桥焊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万晓玉说,企业与多所职业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订单班”、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将职业教育、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的模式既有利于职业院校提升课程适用性与人才匹配度,及时有效科学地把握市场人才需求,同时也能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进而提高企业效益,让员工更好掌握就业所需知识和职业技能。”万晓玉说。
培养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更是我国工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所在。为此,天津不少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让教学安排更加符合行业人才的岗位需要。天津交通职业学院2020届毕业生白鹏武在华良(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的成长历程,就是校企联手培养人才的生动例证。
在校的时候,白鹏武通过“双选”进入了华良(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学徒项目组。“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组成‘双导师’团队,上午集中学习、进行课程讲授,下午则完成项目运行,提前接触实际的企业直播间,通过实践不断补足自己的知识欠缺。”白鹏武说。
实习期间,白鹏武接手新直播间的第三个月,就将直播间销售额提升到了10万元以上。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不仅让他的职业道路越走越宽,也推动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在互联网新业态下,不少企业‘酒香也怕巷子深’,亟须建立完善线上销售体系、储备商贸物流领域的人才,这与学校的育人方向和传统优势不谋而合。”天津交通职业学院院长于海祥说,在天津市商务局等部门的帮助下,学院与天津多家企业积极对接,打造校企联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指导学生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组建“项目组”,提前适应企业运营模式。
以赛促学,紧跟时代趋势
不久前,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天津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拿出“看家本领”,围绕109个赛项展开角逐。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移动机器人、增材制造、全媒体运营……这场大赛不仅代表了相关项目的国内最高技能竞技水平,不少赛项也展现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亮点。
在首次亮相大赛的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赛项上,选手全神贯注地进行工业机器人参数的设置和编程调试,使机器人独自完成物料的自动输送、定位抓取、缺陷检测、视觉评判以及成品入库等流程。
该赛项裁判长羊荣金说,这一项目融合了数字孪生、机器视觉、工业机器人等多项技术,考核选手对整个系统平台的综合把控能力,反映出虚实融合等技术在生产维修各环节的应用前景,也回应了当下我国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广泛需求。
不少职业院校教师化身为裁判员、参赛者,赛项的举办为他们提供了积累经验、观摩交流的契机。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学院副院长王延盛说,大赛期间,学校教师能够接触最前沿的技术手段、了解比赛中选手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学习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通过比赛反哺教学,不断提高学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千文说,对接相关产业更新迭代需求,学校以世赛标准搭建高水平竞赛交流和资源分享平台,新建数控铣和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2个“国赛基地”,配套专项资金用于软硬件建设和日常维保,为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实训保障。
“借力高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学校打造了一批实训场地,锤炼了一批人才队伍,收获了一批竞赛成果。”王千文说,学校师生参加“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等各类竞赛累计获奖超过50人次,近年新增合作企业20余家。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已成为不少职业院校师生提升技术水平的重要渠道。假期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无人机工作室内仍有不少学生在热烈讨论、开展小组活动。
“获得2021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智能配送无人机赛项’金奖的同学们,就是从这间工作室走出去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工程实训中心主任徐国胜骄傲地介绍道。
“从大二那年起,我在老师们的推荐下开始参加各项赛事,对无人机领域也越来越感兴趣。”在“金牌团队”中负责无人机控制的该校2022届毕业生郭世亮说,了解到智能配送无人机这一重磅赛项后,学校先在校内展开了微缩版的国赛遴选。随后,成绩优秀的他与三位同学组建团队、分工合作,教师也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不断摸索。
“只要学生有需要,学校和老师都会尽全力支持。”郭世亮说,学校在工程实训中心四楼专门开辟出一块区域,以便学生开展编程设计与无人机自主飞行测试。
这次参赛经历让郭世亮在就业时如鱼得水。“学起专业课更加得心应手,毕业季投递简历的通过率也很高。”郭世亮说,去年7月从学校毕业后,自己顺利加入西湖大学智能无人实验室,成为一名嵌入式工程师。
深度融合,共破技术难关
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是涵育职业技能人才的关键。如今,不少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不仅实现“厂中有校,校中有厂”,更攻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开启了校企合作的“2.0时代”。
走进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企业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合作共建的汽车模具智能制造实验室内设备齐全,不少学生正专注地进行3D建模等工作。
“我们和院校师生办公、生产、科研都在一起,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部长李鑫说,企业生产遇到困难时,“专家团队”直接就能帮忙开出“诊断药方”,不仅推动企业加速发展,也为技术创新作出了贡献。
为实现“双碳”目标,采用铝合金替代钢材、实现汽车轻量化是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之一。铝合金冲压成形过程中容易出现起皱、破裂及回弹,在校研究时,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蔡玉俊注意到了这一问题。
“覆盖件模具设计、制造难度大,此前主要依赖进口。”蔡玉俊说,为攻克技术瓶颈,学校与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一拍即合,开始协同创新。
解决侧围、翼子板类模具的设计瓶颈,构建从毛坯制备到模具成品的高效高精制造技术体系……随着关键问题被逐一攻克,铝合金覆盖件模具制造加工效率与首次调试合格率均提升了20个百分点以上,产品源源不断地从企业车间“走向”国内外汽车主机厂。
“以企业实际、科技需求为导向研发,已经成了学校的传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科办副主任、研究生处副处长王铁钢说,学校还会定期向合作企业“打包”派出科技特派员,组织老师们攻关重点项目、解决一线难题。
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也离不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赋能。2021年10月,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组建天津金属材料与质量管理工程现代产业学院,一场创新之旅自此启程。
学院成立后的首次座谈中,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提出了一个困扰企业已久的难题——打造废钢智能评级系统。
废钢处理是钢铁企业重要的生产环节之一。从前废钢检验主要靠人工,极易出现纰漏,影响行业生产效率与质量。“为解决难题,校企双方立刻开始着手研发适合企业的废钢智能评级系统。”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闫利文说。
数据采集、软件研发、实践优化……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一套依靠机器视觉选点,实现人机实时交互、废钢等级自动判定的系统正式上线。据初步估算,系统每年能够帮企业节省成本近一亿元。
“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区域经济与行业企业。”闫利文说,院校正瞄准智能制造背景下京津冀地区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依托于企业产业链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围绕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有效探索应用型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新路径。
近年来,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地还组建多层次校企合作联盟网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使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相结合。今年5月,天津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等5所院校共同举行签约仪式,津南区技工教育联盟正式成立。
“联盟是发挥群体优势、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依托产业化运作模式打造技工教育品牌的一次探索实践。”天津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喜华说,联盟准备“引企入校”,吸引优质行业企业到成员院校考察,针对主动适应产业化、信息化发展要求深入交流,在办学合作、专业设置、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等各方面开展紧密合作。
如今,随着职业教育坚持以用立业、行业企业主体作用进一步发挥,职业技能人才对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及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也愈发明显。
天津市教委职业教育处处长李力说,未来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大有作为。“随着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将进一步提高,为产业升级加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名牌》特约记者 刘惟真)